7月5日至7月17日,湖州学院设计学院“绿色设计赋能非遗共富实践团”在吴兴区、善琏镇、鄣吴镇、双林镇开展社会实践活动,裘清雨同学作为总负责人,带领马凯晔、马嘉钰、林哲依、王佳怡、袁可雷、张浩楠六位同学对羽毛扇、善琏湖笔、双林绫绢、鄣吴竹扇等非遗项目进行了为期12天的田野调查,调查对象包括国家级非遗传承人、浙江省工艺美术大师、全国乡村工匠、浙江省传统工艺领军人才、两山工匠等20余人。
团队与非遗传承人合影
同学们精心做好每次调研,以满腔热情和严谨的态度,完成了四部非遗项目的田野报告的数据收集与分析工作,报告内容涵盖了非遗技艺的当前现状、发展问题、工序流程、文创设计、共富成效、对策建议等五大板块,每一篇报告都是对湖州非遗文化的深度解码。
团队与非遗传承人深度访谈、记录现场
在调查过程中,同学们不仅用文字记录了非遗,更是通过专业的摄影设备对传承人的作品和证书进行了公益拍摄与美化处理。这些高质量的数字素材不仅为传承人申报职称、项目申报、基地建设等提供了有力支持,更为构建湖州非遗文化大数据提供强有力的数据支撑。
团队现场拍摄非遗传承人的作品与证书
团队设计美化后的荣誉证书、奖杯、工艺作品
实践团负责人裘清雨同学表示,此次暑期社会实践活动是一次将绿色设计介入非遗文化的创新尝试,绿色设计强调材料的生态性、产品的回收性、设计的减量化,目前我们通过与非遗传承人协商,从材料选择、生命周期、品牌包装等方面对文创产品进行绿色设计,如绫绢面料、折扇文创、湖笔伴手礼等,在不影响作品效果、市场销量的基础上极大降低了制作成本,为非遗文化的绿色发展提供了一条可行路径,展现了我们青年设计学子对文化、生态、社会的责任与担当。
团队设计的鄣吴竹扇品牌形象与包装设计
团队设计的湖笔文创产品
据悉,此次活动的举办是在上一年“在湖州,我为非遗做设计”活动成功经验的基础上进一步发展而来。其核心目标是鼓励学生走出传统的课堂环境,深入到田野中去,通过亲身体验和实地考察,对湖州丰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非遗)文化进行深入学习和全面理解。湖州学院设计学院计划在未来继续加强“绿色设计+非遗文化”实践教学活动,通过采用“数字化”、“智能化”、“可持续”的绿色设计方法,吸引更多年轻学生投身于非遗的保护和传承,培养出一批对传统文化有深刻认识和热爱的新一代,为湖州的人文发展和文化创新贡献出湖院力量,共同塑造一个充满活力和文化底蕴的“新湖州”。